阴山学刊


阴山文化研究

  • 收继婚史实及人物考——美岱召泰和门明代石刻铭文丛考(三)

    胡云晖;

    美岱召泰和门明代石刻铭文所反映出的明代土默特蒙古收继婚史实较为复杂,铭文中的五兰妣吉是黄台吉旧妻五兰比妓,七庆大义好是黄台吉旧妻大威武慎且沁比妓,她们二人均被龙虎将军天成台吉收继为妻。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元后敕封顺义王俺■呵嫡孙钦升龙虎将军天成台吉”即五路台吉的观点。

    2025年02期 v.38;No.19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距今10000—4000年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人地关系演变

    喻玺正;张多勇;

    晚更新世晚期的大窑文化遗址经历了气候转干与植被退化。进入全新世后,大青山地区气候转向适宜。距今9400—6900年,该地区出现了植被的部分退化与气候冷干的反复,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距今6900—4000年,大青山地区气候适宜,人类活动的重心主要分布在大青山南麓第一、第二级台地。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聚落形态相对成熟。距今4000年之后,大青山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不断下降,人类活动大幅减少,聚落遗址数量减少,催生了种植与放牧相结合的混合旱作农业。

    2025年02期 v.38;No.194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文学研究

  • 论苏轼守制期间的文学创作

    刘洁;

    守制制度是传统儒家礼乐文化与国家职官制度融合发展的产物。宋代儒学复兴,官员对于守制居丧各种礼俗法制首肯心折。爬梳苏轼诗文集和相关编年著作后可知,在两次守制期间,苏轼均无诗歌创作,所作文章仅十一篇,或为日常零碎的题跋,或为交际应答的书信和杂记,或是悼亡文章;另有十四篇作品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或《三苏年谱》中被编入苏轼守制期间所作,经详慎考证,或应存疑,或应排除在外。

    2025年02期 v.38;No.194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1960年代前马华作家韦晕小说的中国形象抒写

    黎向梅;黄丽丽;

    目前学界对马华作家如黄锦树、黎紫书等人作品中表现出的中国性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较少关注前期登上马华文坛的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韦晕是第一代马华作家,在中国香港、广东两地生活的丰富经历,使其对中国的理解、对中国的文化想象有着独特的体悟。1960年之前,他从当地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中挖掘题材,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一批鲜活的中国人形象。在这些形象背后,隐含着韦晕的文化心态和认知心理:既延续了中国“五四运动”以来强烈的侨民意识,也逐渐融入了对新家园——马来西亚的热爱和认同。

    2025年02期 v.38;No.19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荒野”与生机:浅析《冬牧场》的生态理念与自然思想

    马艺滔;

    《冬牧场》是李娟的一部纪实性散文集,“荒野”是该著作的关键词和核心要素。作者以“沉浸式”的叙述视角,站在生态整体观的立场上,展现“荒野”静谧而不乏生机的自然生态美、简朴而不乏深意的人与自然共生美及温暖而不乏力量的人文生态美。通过对“荒野”生态美学价值的阐释和开掘,作者提醒和告诫身处现代文明的人类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5年02期 v.38;No.194 26-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野猫精》中本尼迪克的伦理选择与人性裂变

    朱珈瑶;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娅的作品《野猫精》通过对本尼迪克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一幅人类异化、世界陷入恐惧与混乱的画面。具有复杂位格属性的现代知识分子本尼迪克在面对财富、知识与权力时,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做出了矛盾的伦理选择。伦理选择的背后既是兽性因子、人性因子和神性因子的斗争,也是兽性、人性与神性的博弈。托尔斯泰娅透过本尼迪克这一形象揭示了小说乌托邦世界中人性的裂变与命运,更展现出俄罗斯文学与俄罗斯宗教哲学中独特的人性观和伦理观。

    2025年02期 v.38;No.194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哲学研究

  • 王夫之《老子衍》道论中的儒道会通思想

    高贵朋;

    王夫之《老子衍》以疏通《老子》道论之症结,吸收《老子》道论合理思想,充实儒家学问为基本方向,这一方向对王夫之的哲学建构有重要影响。在本体层面,王夫之以“中”解“道”,赋予“道”以儒家的价值内涵,由此出发构建了浑沦同一的“太和”本体。在人性层面,王夫之吸收了《老子》的自然人性论,与儒家的道德人性论相结合,将人文的形成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同时赋予自然以人文的意义。在工夫层面,王夫之吸收《老子》的虚静思想,将“虚静”视为体道的重要工夫,又以“时中”涵括“虚静”,主张在变化日新的现实世界中“随时处中”。在王夫之的思想中,《老子》道家始终作为一条潜流而存在。

    2025年02期 v.38;No.194 39-4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卢梭自然观的两张面孔——兼论卢梭思想的内在统一性

    孙旭鹏;赵文丹;

    卢梭的自然观为我们呈现出两张不同的面孔:一张面孔是退隐的、个体性的,满足于不受干扰的内在精神世界;另一张面孔是进取的、社会性的,致力于构建以“公意”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卢梭自然观的两张面孔分别是对个人与社会加以反思的结果,由于在卢梭那里个人与社会并非对立的,从而这两张面孔本质上具有一种内在统一性。卢梭自然观的两张面孔使得卢梭的思想既充满一种内在的张力,又自成一个圆满融通的体系。卢梭的自然观试图将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具有一种情感理性主义的色彩。

    2025年02期 v.38;No.194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法学研究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监检协作中的适用与反思

    徐寅智;

    作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职务犯罪治理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监检协作中,应维系职务案件办理自身特色与刑事司法实践原则的总体平衡。预期性收益在监察调查阶段相对明确,可促使涉案对象尽早认罪认罚并实现司法资源节约之目的,监察机关宜在遵循刑事诉讼司法规律的前提下,明晰“相对精确”的从宽收益,并通过本制度适用范围、情形的鼓励性认定导向,在实现“治病救人”矫正目的的同时,达成监检机关的追诉效能。协商程序的实质化构建、从宽建议效力在程序间的平衡递进、从宽裁量权限的严谨对待、涉案对象权益让渡的审慎考量是保障监检协作办案成果的关键。风险管控是防止本制度实施偏差的预警性手段,可通过证明标准的合理建构、控辩协商的边界控制、量刑优惠设定的多维考量三个步骤,来合理管控制度适用中的不当风险。

    2025年02期 v.38;No.194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论刑事诉讼不可靠证据规则的体系化建构

    王勇权;沈红卫;

    作为蕴含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排除规则之一,不可靠证据规则旨在消除不可靠证据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影响,防止冤假错案的出现。然而,不可靠证据规则在法律上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瑕疵证据排除规则杂糅,且规则设置并不完善,使得规则构建的立法初衷未能充分实现。对于体系化建构,首先应该厘清规则背后的理论逻辑,在不改变原有一元制诉讼结构的前提下,把握住二分化阶层证据审查逻辑,进而在制度上解决已有实践问题,最终形成理论与制度协同的不可靠证据规则体系,为刑事证据排除规则整体体系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2期 v.38;No.194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管理学研究

  • 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介化治理效能评价体系研究

    曹国东;王涛;

    如今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深度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而当前研究显然忽视了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评价。基于媒介化治理的理论视野,通过三级编码方法构建出内容治理、平台治理、协同治理“三位一体”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治理效能评价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可以系统检验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治理的势能与效能,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治理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2期 v.38;No.194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路径研究

    白璐;贺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才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愈发频繁,导致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领域面临新的挑战。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档案工作者数字化应用能力等信息化管理路径,可以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效率、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进而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整体提升。

    2025年02期 v.38;No.19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网络时代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丁洁;

    网络时代,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目前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实践模式,包括合作经营、会员制、项目驱动及培训教育等,这些模式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然而,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仍面临经费不足、管理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缓慢、技术更新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需通过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与深化社区合作等途径,推动大中小网络时代图书馆创客空间的健康发展,改善图书馆阅读的推广效果和影响力,从而增添读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2025年02期 v.38;No.19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教育教学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教育路径探究

    肖志远;张茜;朱也也;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思政课融合的重要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举措。为此,我们着重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将“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成果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教学中。通过打造一体化思政育人大课堂,构建纵向衔接的协同育人机制;搭建一体化建设大平台,形成横向联动的文化教育格局;建强一体化思政教学大资源,拓宽内容供给渠道与呈现方式;推进一体化教研大联学,创新多样化多层次教学方式等有效举措,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5年02期 v.38;No.194 86-9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欢;

    批判性思维是指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论证推理为核心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的理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既是新时代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需求,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高阶教学目标,还是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核心能力素养。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包括:通过情境式提问引导学生以科学论证反驳外部质疑,通过经典解析启发学生探究理论背后的“所以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通过课堂互动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训练课堂等。新时代将批判性思维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种努力方向。

    2025年02期 v.38;No.194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实践价值——以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

    刘春玲;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其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学师资之重担,各学科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意义深远。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学科的“源头”课程,富含思政教育资源,有其内在逻辑和价值优势,应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明确思政教学目标的价值引领,构建有机嵌入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新课堂思政教学方式,提升实践思政教学功效,从而形成历史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025年02期 v.38;No.194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试论初中贬谪类诗词教学

    赵彩娟;周小燕;

    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7首贬谪古诗词,这类作品以贬谪为背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含着审美与挫折教育的价值,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意义深远。因为学生学习此类诗词的兴趣不高,情感融通不够,解读较浅表,所以教学中需要聚力于贬谪诗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关注贬谪遭际,融入挫折教育;聚焦经典意象,体会深层意蕴。

    2025年02期 v.38;No.194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下载本期数据